1. 甲蟲小說
  2. 山人陸羽
  3. 第五章 滄浪之宴
大渡鴉 作品

第五章 滄浪之宴

    

-

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。”語出屈原《楚辭漁父》。“滄浪之水“通常被理解為一種象征,代表著人生的境遇和個人的選擇。當水清澈時,它可以洗滌心靈,象征著純潔和高尚;當水渾濁時,它可以洗淨身體,象征著世俗和現實。陸羽之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,便是“滄浪之宴”。傳記上說:天寶三載,郢人酺於滄浪。滄浪之水具體指哪條河,在今天整個長江中下遊平原每個地方都各執一詞,爭論不休。但“郢”’這個稱呼的具體位置在今荊州北部,古今地區劃分有所不同,在唐代應該屬於是江陵府和竟陵縣的交界處。中唐時期的地方行政區級基本可以這理解:藩鎮——州——郡縣,藩鎮類似於今天的省,行政長官為節度使;州類似於地級市,作為“省會”的州則被稱為“府”,行政長官通常叫府尹或太守,例如荊州就是江陵府,為荊南藩鎮的行政中心;郡縣則類似於今天的區縣或縣級市,最高長官也叫太守。而河南府又有所不同,河南府屬於京畿地區,由中央直接管轄,其政治中心洛陽城被稱為“東都”,意為長安以東的又一都。李齊物是唐太祖李虎五世孫,弘農太守李璟之子,彼時身為河南府尹的他,比起身為“大漢皇叔”卻要靠織蓆販履為業的劉備,是截然不同的。李齊物在現代知名度可能還是不太高,不過他有個兒子叫李複,是中唐名將,主導了平定李希烈叛亂、收複瓊州等軍事活動,還在某網絡遊戲當主角,讓玩家給他當配角。閒言少敘,書歸正文。這一位掌握實權的皇親國戚要南下考察,楚地各郡的歡迎之情就像當地夏天四十度的高溫一樣火熱,所謂山外青山樓外樓,領導喝酒要帶頭,一杯乾,二杯敬,三杯喝出真感情,大家一致決定請他喝酒,時間就定在頭端午。《陸文學自傳》中“郢人酺於滄浪”的說法,“酺”的意思就是聚會飲酒。且並非宴會順帶飲酒,而是為了飲酒才聚會,很有可能正是這種風氣才使得陸羽有了“今之楚狂接輿”之名。“端午”、“滄浪”這兩個元素有了,自然少不了“楚辭”,畢竟李齊物是為了感受屈原留下的人文關懷而來,但是大夥兒喝酒聊天其樂融融,你一個人在旁邊整一句“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”也太煞風景。彼時安史之亂還冇有發生,後世人分析大唐由盛轉衰的種種預兆也隻是根據結果推過程,先射箭再畫靶子,那時的人們冇有未卜先知的能力,至少那時候在書麵上是一致認為開元盛世是一片“勃勃生機、萬物競發”的景象。所以采用當地特色戲曲等節目來替換屈原《楚辭》的哭喪調門不失為最妥善的辦法。陸羽在被故友伍傑請回伍員外家就開始彩排——包吃包住,這不比江湖賣藝巴適多了?從春分到端午,彩排了一個半月的時間。宴席當天可謂是高朋滿座,勝友如雲;摩肩擦踵,攘來熙往。陸羽和一眾伶人在臨時搭建好的戲台上表演,至於都演了什節目,前文提到過陸羽在戲團的拿手戲是《木人》《假吏》《藏珠》,又創作了一本笑話大全《謔談》,但具體內容都失傳了,不過考慮到這是個大場麵,多半要演新節目。至於有多新呢?結合陸羽自傳在自傳中寫道“少好屬文,多所諷喻”,他的新節目大概是這樣的:“啊,陸羽。”“冇錯。”“戲曲演員。”“是我。”“我真羨慕您的工作。”“您別這說。”“光動嘴不動手,唱完一台戲,身上一點傷都冇有。”“您打算讓我們唱完戲就見血是吧?”“所以我的工作冇法跟您比。”“怎呢?”“我們三天兩頭被人打的鼻青臉腫的。”“哦,您去打擂台比武了。”“老得玩命呀。”“對抗性是強。”“風險太大。”“那才見精神!”“提心吊膽。”“習慣了就好。”“生怕讓人逮著。”“你躲得快點。”“讓人逮著就往死打呀。”“那對方就犯規了。”“他管你那個,就前幾天六個小夥子把我吊起來打,一邊打一邊嘴還罵罵咧咧的。”“怎罵的?”“讓你小子偷錢包兒。”……雖然有開玩笑的成分,但要符合題材新穎、記憶深刻的要求來歡迎李齊物大人,再結合陸羽少年時的寫作風格,牛群、馮鞏兩位大師的《小偷公司》這類相聲作品令人捧腹的同時又發人深省,就是很標準的答案。李齊物是個清官,《冊府元龜》記載其“在官嚴整,好發官吏陰事,以察為能,少恩而清廉自,人吏莫敢抵犯。”這樣的節目正合他的口味。宴會之後李齊物找來那讓他印象深刻的節目作者,深感其少年老成。十一歲,在別的小孩要每天放牛打屁,要還在卷科舉的時候,他經曆了從被排擠的棄嬰到方丈的愛徒,又一落千丈到做勞役、受鞭刑,在逃出寺廟之後又在半年多時間當上戲班台柱,寫出來的節目讓一方實權人物為之撫掌稱快。在聽說了他的經曆之後,李齊物拉著他的手對他說:“你在求學之年已然才智過人,但古人雲:‘盛時不再來,百年忽我遒’,切莫辜負了少年時光,還要時時自勉,才能更上一層樓呀。”“學生本是棄兒,幸得智積禪師收養,自一睹孔孟之學後,便未曾拋下書卷。”“如此好學便好,”李齊物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我這有幾卷詩集,是我自己所撰,我雖然以蔭入仕,非憑學術,但也好附庸風雅。這幾卷詩給你,要替我好好儲存。”“李大人剛毅清廉,人皆敬仰,學生蒙澤,誠惶誠恐,定會好好儲存。”“想我也是與竟陵有緣,有個幕僚先生正是竟陵人,曾經求學於鄒夫子門下,稍後替你修書一封,你可去拜師求學。”李齊物想得不錯,他確實與竟陵有緣,因為在陸羽“負書於鄒夫子墅”的兩年之後,他就受到李林甫、李適之兩相爭權的牽連而遭到貶,從河南府尹一下子“左遷竟陵太守”,冇辦法,被兩個宰相同時伺候,那福氣還小得了嗎?

-